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奔跑在新时代文脉涌江淮(2)

来源:江淮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全省331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万多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已化作持续升级的红色旅游产品,打造成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指引更多的江淮儿女回望燃情岁

全省331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万多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已化作持续升级的红色旅游产品,打造成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指引更多的江淮儿女回望燃情岁月,感受信仰之光。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在和平发展年代,它化作无数普通人扎根沃土、建设家园、静水流深的无声恋歌。

“安徽好人多”成为闪耀全国的精神标识。新闻记者高思杰扎根一线永远在路上,特警张劼不惧险情勇擒歹徒,空军特级飞行员郝井文守护祖国天际线,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李夏用生命书写担当。安徽“全国道德模范”总数全国第一,入选“中国好人榜”总数全国第一。勤劳、坚韧、勇敢、平和的安徽老百姓,扎根于江淮厚德沃土,经过红色文化底蕴的感召洗礼,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熏陶,一位位胸怀理想、脚踏实地的生活英雄,在平凡处书写不凡,用奋斗交人生答卷,向全国人民传递出安徽人的淳朴厚道、向上向善。

新时代雨露滋润着的片片风景里,是家园所在,是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之地,生长着近在咫尺的美好、在脑海随时翻阅的欢乐、伸手够得着的幸福。(记者 吴晓征)

在江淮大地上共同生活发展,人们相依相携,命运与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决定了个人奋斗的舞台大小、“天花板”高低、机会多少。

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者,都是安徽沃土上事业与生活的主人翁,建设发展好安徽,是人生价值所系、共同利益所在

今日之中国,今日之安徽,已如先辈所愿,“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皖江彻底治污、治岸,巢湖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效显著,安徽天更蓝,水更清,家园更美,发展更低碳。绿色生态文化成了新时代的鲜明特征。

许多时候,鲜明的时代感,在与历史的对照中油然而生。

融汇梦想的力量,共建、共享现代化美好安徽。新的时代文化奔涌,正激励斗志、拓展心灵、激发创造

历史上水患、战乱频仍的安徽,逃荒的花鼓唱不尽流离的悲怆,一处处圩田、台庄的居民,口口相传着洪水席卷家园的家族记忆。这个农业大省底子差、包袱重,向着工业文明的转型升级之路一路艰难。

从当年大包干的“红手印”,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分红利”,这里是农村改革的试验田。综合医改深入推进,新安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亩均论英雄”改革稳步降耗增效、推动低碳环保。改革创新,成了安徽新的“文化名片”。

安徽踏上发展新征程,人们将共同奋斗写在大地上,时代奔流,沉淀新的文化河床,生发出新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激励江淮儿女凝神聚力,爬坡过坎,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而今,全国网友们惊叹:“安徽上来了”“合肥在逆袭”,安徽成了创新大省。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 “京沪干线”、“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不断刷新纪录的“人造太阳”、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创新平台,安徽收获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

生在华夏,家在江淮。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正在融汇梦想的力量,共建、共享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和美家园,托举着每个普通人的奋斗与追求。

一部革命和建设史,就是一部精神史。回望来时路,感受信仰伟力,点亮理想之光,前行充盈力量

今天的安徽,地区生产总值超越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过1万美元关口。 “芯屏器合”(芯片、显示屏、装备制造及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现代产业体系加紧构建,加速从新兴工业大省迈向工业强省。

对年复一年努力奔跑的大多数人而言,好风凭借力,春来草自青,时代是生活舞台,乡土是根脉所在,足下热土是个人奋斗的出发点、歇脚处和目的地,标注着个体在当下的时空方位、发展基座。不管是安徽本地人,还是在皖干事创业的外来者,都是这片沃土上事业与生活的主人翁,必须齐心协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建设发展好安徽。

文章来源:《江淮论坛》 网址: http://www.jhltqk.cn/zonghexinwen/2022/0630/840.html



上一篇:「“江淮风暴”夏季行动」霍山法院:盘活“僵尸
下一篇:滁州市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江淮论坛投稿 | 江淮论坛编辑部| 江淮论坛版面费 | 江淮论坛论文发表 | 江淮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江淮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