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记者走江淮」跨村联建,组团做大产业

来源:江淮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元镇的养殖基地完全投入使用后,预计家禽年出栏量可达80万只,该镇村级集体经济年产值可增至2400万元。“我们改变了过去的分散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跨村联建、打包发

  三元镇的养殖基地完全投入使用后,预计家禽年出栏量可达80万只,该镇村级集体经济年产值可增至2400万元。“我们改变了过去的分散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跨村联建、打包发展'做大产业,实现了统一种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杨志红说。(来源: 安徽日报作者: 张大鹏 袁野)

  今年,该镇又联合9个村申报了1000万元项目资金,主要在桥元村、王店村、姚店村建设40个养殖大棚,发展麻黄鸡养殖产业。“仅在我们村就建设了27个养殖大棚,一期10座大棚已经投入使用,预计麻黄鸡年出栏量20万只,年利润50万元,能带动20多户村民就业。”桥元村党支部书记罗士军告诉记者。

  近日,在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沣桥村果蔬大棚里,村民正在赶栽新一茬的莴笋和有机花菜。“这一季,咱们主要种植莴笋和花菜,11月底就能采摘了。这两年蔬菜价格不错,今年预计有个好收成。”三元镇青年农创协会理事长陆多红告诉记者。

  沣桥村这处占地150余亩、拥有100余个高标准大棚的果蔬种植基地,是由沣桥、四林、祖师庙、新塘4个村共同投资建设的。“过去,各村集体经济发展都是各干各的,虽然都因地制宜发展了产业,但碍于一个村的体量有限,农业产业发展很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三元镇党委书记杨志红告诉记者,该镇近年来瞄准特色种养产业,走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发展道路,以党建引领集中整合土地、项目、资金等多种资源,统筹规划村社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将同类型的项目打包在一起,将同类自然资源条件的村社联合在一起,将同类型市场经营范畴的人会聚在一起,谋求更好的发展。“这4个村原本有一些蔬菜种植项目,不过规模都不大。2020年底,4个村各利用100万元项目资金,建起这处大棚,并且聘请专业的农业公司运作经营。多村联合发展产业,不仅降低了风险,也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果蔬大棚年产值达200万元。按照投资额度的6%,每个村每年都能获得6万元分红收益,同时种植基地会优先聘用这4个村的村民务工。”陆多红告诉记者,攥紧了“拳头”,产业发展很快上轨道、成规模。如今,三元镇还修建了一处育苗基地,专门为果蔬种植基地育种,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在大棚里务工,一天工资有110元,算上加班工资、降温费,我上个月拿了将近4000元。看到村里建了这么多大棚,咱们在家门口打工,心里也有底了。”沣桥村村民陈道友说。“打包”发展的模式在三元镇逐渐被更多的村子认可。

文章来源:《江淮论坛》 网址: http://www.jhltqk.cn/zonghexinwen/2022/1012/862.html



上一篇:安徽寿县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
下一篇:几近枯竭的疏勒河今年却被发现在沙漠中形成大

江淮论坛投稿 | 江淮论坛编辑部| 江淮论坛版面费 | 江淮论坛论文发表 | 江淮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江淮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