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淮论坛版面费是多少[06/30]
- · 《江淮论坛》投稿方式[06/30]
- · 《江淮论坛》期刊栏目设[06/30]
江淮经济期刊数据库(《江淮》杂志)(8)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安徽省政府官方网站也说:黄梅戏从湖北黄梅县传入安徽省,如果说60多年前各省组成的黄梅戏起源地专家联合调查组跋山涉水,查阅当时的一手文资料,
安徽省政府官方网站也说:黄梅戏从湖北黄梅县传入安徽省,如果说60多年前各省组成的黄梅戏起源地专家联合调查组跋山涉水,查阅当时的一手文资料,走访了当时生于清朝末年的70至80岁的一些名气大的老黄梅戏、老采茶戏艺人而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不可靠,那么近几年,以安庆市为主,安徽省省内的专家去田间地头去调研现在只有60至70多岁的民间老人,当时他们可能刚出生,或者只是儿童和少年,现在的这些安徽省专家,这种田野调查肯定不可靠,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黄梅戏起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这是无可争议的,据《黄梅县志》记载:黄梅县古代水灾不断,仅清代大水灾就有几十次,黄梅戏因黄梅县水灾,灾民从湖北黄梅县传入鄂东南、皖西南、赣东北,江西乐平县人何元炳曾在石埭(今石台县)、东流(今东至县),后任繁昌县知县。何元炳的家乡和他为官的地方,从明末到现在都是黄梅戏的流行区域!这也印证了黄梅县灾民因水灾将戏曲传入赣东北和皖南地区,何元炳作的《下河调(黄梅腔)》: “ 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1920年版《宿松县志》上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这再次印证了黄梅戏从湖北传入安庆市(宿松县隶属安庆市)
有很多安徽人说安庆是黄梅戏起源地,并且说是因为严凤英,既然《宿松县志》记载:黄梅县的戏在1920年就叫黄梅戏,而严凤英生于1930年才出生,试问,安庆人那么聪明,起源于安庆,又是安庆人发扬光大,1920年,黄梅县已经叫黄梅戏,黄梅县紧邻安庆,安庆人怎不叫安庆戏,反而取了一个和湖北同名的黄梅戏,这也是低估了安徽人安庆人的智商吧!这难道是有些人是在骂安徽人安庆人一直在碰瓷?这是不礼貌的,也是一种欺师灭祖的的行为,请尊重那些为黄梅戏传唱作出努力的安徽前辈!
黄梅戏的曲调永远在黄梅县,这是事实。黄梅县历史悠久,是历史上有名的歌乡,有山歌、渔歌、茶哥等等,自唐代就有采茶戏。时期鄂、皖、赣三省艺人同台唱戏,语言不一样,却能对唱如流,是因为曲调相同。解放初期黄梅采茶戏艺人与黄梅戏艺人同台对唱,也能对唱如流,没有推广普通话的年代,是因为曲调相同,这些都是有文字资料可以查证的,黄梅腔、黄梅戏(也叫黄梅调),黄梅戏曲调永在湖北省黄梅戏,这是事实!1995年文化部授予黄梅县为全国黄梅戏之乡,2006年湖北省黄梅县成功申报黄梅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县: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自古有“七省通衢”“鄂东门户"。黄梅县地处吴头楚尾,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黄梅县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黄梅文化。黄梅县为文化地名遗产“千年古县”,大事问黄梅,黄梅县境内有四祖寺、五祖寺,黄梅也是胜地。黄梅县有黄梅戏、黄梅挑花、黄梅禅宗祖师传说、黄梅岳家拳,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01年,黄梅县被国家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请仔细阅读文中和下图中的文字,再认真评论!谢谢!拒绝无知评论,再次谢谢!这些文字很多是来自一位几代人都是研究黄梅戏的专家的手中,一个黄梅戏爱好者!
戏剧界公认:黄梅县是黄梅戏的起源地,黄梅戏从湖北省黄梅县传入安徽省,安徽省前辈60多年前跋山涉水走访黄梅戏和各地采茶戏名老艺人,查阅第一手的各种资料,最后得出:黄梅戏不叫皖剧、安庆戏是因为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传入安徽!近几十年国家对黄梅戏历史的研究,绝不可能被今天几位以安庆市为首的几位安徽专家,去田野调查了几位60多年前还是小孩子的老人家,没有任何可靠事实作为依据的结论拿来炒作!这是对国家对黄梅戏历史研究的侮辱,也是对安徽前辈专家几十年研究成果的侮辱!
去过安庆很多纪念馆和黄梅戏博物馆,很多展品尽量避免提到黄梅县,提到黄梅县三字极少有的甚至误导公众(一座黄梅山图片、一座黄梅庵图片,下面标示:有专家认为黄梅戏因山得名,因庵得名),深感痛心,人从来是正视历史的,相信安徽以后也会正确面对黄梅戏的历史的,因为历史无法改写!
黄梅戏面临传承与发展问题,专家应该研究怎样更好的发展黄梅戏,而不要去炒作,博人眼球!希望黄梅戏发展越来越好!
很喜欢上海滩里旧上海的感觉?
要说上海的特色建筑,石库门肯定算是其一
导语:说到老上海感觉、老上海味,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石库门建筑,石库门几乎可以说是上海形象的标签。上海现在保留的石库门建筑中,比较为人熟知的是新天地、田子坊。但是,有一个相对知名度没那么高的、却是上海最大的石库门博物馆群,叫“张园”。
文章来源:《江淮论坛》 网址: http://www.jhltqk.cn/zonghexinwen/2022/121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