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江淮”牵手 生态利民(经济新方位·建设一线(2)

来源:江淮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蜀山泵站枢纽,一线船闸工地,钢筋密密麻麻,吊机上上下下。沿着爬梯,刘明华边走边盯紧施工状况。“不到现场放心不下。”从2016年前期论证到2018年

  蜀山泵站枢纽,一线船闸工地,钢筋密密麻麻,吊机上上下下。沿着爬梯,刘明华边走边盯紧施工状况。“不到现场放心不下。”从2016年前期论证到2018年画图设计,再到如今施工建设,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明华时常要来工地,答复图纸疑点,解决施工难题,有时忙起来,作为船闸现场设计代表,他要常驻工地。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早上7点半,引江济淮工程亳州加压站运行人员王旭强已经到岗。变压器、电缆层、配电柜,挨个检查一遍,确认无误,与上一班交接完成。“泵站运行得24小时有人盯着,我们都是三班倒。”

  “我早上6点就到了工地,任务是在边坡和水沟上浇筑混凝土。”看见地上的零星碎石,刘君蹲下身子,一边清理一边继续说,“浇筑混凝土是为了避免建成后河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支牢模板是第一步。”

  自2019年从老家重庆来到安徽参与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定位打桩、模板支立,混凝土浇筑、洒水养护……刘君带着四五十名工人,一段接着一段干。在他们手下,河道边坡顺着未来水流方向逐渐成形。

  有一次突发停电,发现机组运行中断后,王旭强和同事立即兵分两路。他率先冲下三层楼梯,关闭水泵出口阀门,避免产生“水锤”冲击泵站。与此同时,另外一组赶紧将电气进线柜切换到“分闸”位置,杜绝触电风险。“幸好处置及时,两分钟内关闭了阀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两小时后就恢复了正常供水。”提起那次经历,王旭强心有余悸。

  可是没过多久又遇新难题——新增复线船闸。结合运量考虑,船闸设计方案要从一开始的单线变更为复线。“复线船闸规模更大不说,交叉建设,难免遇到结构问题。”刘明华回忆,为了能及时调整施工时遇到的状况,那阵子自己吃住都在工地上。

  今年6月,蜀山泵站和船闸设备将安装完成,进入调试阶段。“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经蜀山船闸相连,让航运更便捷,水运物资不必绕道京杭大运河,能节省不少通航时间。”洪后兵说,预计未来蜀山双线船闸运量每年能达8900万吨,船队过闸时间约为50分钟一次。

  头顶烈日炎炎,身侧河道宽阔。戴着安全帽,身穿黄马甲,刘君脚踩胶鞋,站在沟内。“一、二、三,放!”随着一声吆喝,他和几名工人一道,沿着边线,将塑料模板稳稳立起。在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施工现场,阵阵机器轰鸣声中,引江济巢段菜巢线C006—2标防护工班班长刘君忙得汗流浃背。

文章来源:《江淮论坛》 网址: http://www.jhltqk.cn/zonghexinwen/2022/0918/854.html



上一篇:安徽出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 力争每万人
下一篇:江淮汽车发布半年报“四新”将助力下半年业绩

江淮论坛投稿 | 江淮论坛编辑部| 江淮论坛版面费 | 江淮论坛论文发表 | 江淮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江淮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